4201. | 不 | ㄅㄨ | ˋ | 聲 | ㄕㄥ | 不 | ㄅㄨ | ˋ | 響 | ㄒㄧㄤ | ˇ |
不發出任何聲音。如:大家都不聲不響的看著他。
4202. | 不 | ㄅㄨ | ˋ | 堪 | ㄎㄢ | 一 | ㄧ | 擊 | ㄐㄧ | ˊ |
比喻脆弱,禁不起任何的攻擊或打擊。如:他們的實力太差,簡直不堪一擊。
4203. | 三 | ㄙㄢ | 元 | ㄩㄢ | ˊ | 及 | ㄐㄧ | ˊ | 第 | ㄉㄧ | ˋ |
參加科舉考試,鄉試、會試、殿試均考中第一名,稱為三元及第。
4204. | 心 | ㄒㄧㄣ | 回 | ㄏㄨㄟ | ˊ | 意 | ㄧ | ˋ | 轉 | ㄓㄨㄢ | ˇ |
改變原來的心意和態度。元˙無名氏˙殺狗勸夫˙第四折:因此上燒香禱告,背地裡設下機謀,才得他心回意轉。亦作回心轉意、意轉心回。
4205. | 士 | ㄕ | ˋ | 為 | ㄨㄟ | ˋ | 知 | ㄓ | 己 | ㄐㄧ | ˇ | 者 | ㄓㄜ | ˇ | 死 | ㄙ | ˇ |
為了知心朋友不惜犧牲生命。漢˙劉向˙說苑˙復恩: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子也。士為知己者死,而況為之哀乎!史記˙卷八十六˙刺客傳˙豫讓傳:嗟乎!士為知己者死,女為說己者容。今智伯知我,我必為報讎而死,以報智伯,則吾魂魄不愧矣。
4206. | 瓜 | ㄍㄨㄚ | 剖 | ㄆㄡ | ˇ | 豆 | ㄉㄡ | ˋ | 分 | ㄈㄣ |
瓜被剖開,豆從筴中分裂而出。比喻國土被併吞、分割。南朝宋˙鮑照˙蕪城賦:出入三代,五百餘載,竟瓜剖而豆分。南史˙卷九˙陳武帝本紀:自八紘九野,瓜剖豆分,竊帝偷王,連州比縣。亦作瓜分豆剖。
4207. | 出 | ㄔㄨ | 谷 | ㄍㄨ | ˇ | 遷 | ㄑㄧㄢ | 喬 | ㄑㄧㄠ | ˊ |
鳥從深谷飛出,移往高大樹木棲息。語本詩經˙小雅˙伐木:伐木丁丁,鳥鳴嚶嚶,出自幽谷,遷于喬木。後比喻遷入新居或官職升遷,為祝賀之詞。
4208. | 犯 | ㄈㄢ | ˋ | 上 | ㄕㄤ | ˋ | 作 | ㄗㄨㄛ | ˋ | 亂 | ㄌㄨㄢ | ˋ |
對抗朝廷,冒犯尊長。明˙孔尚任˙桃花扇˙第二十四齣:那黃得功一介武夫,還知報效,俺們倒肯犯上作亂不成。
4209. | 好 | ㄏㄠ | ˋ | 生 | ㄕㄥ | 之 | ㄓ | 德 | ㄉㄜ | ˊ |
愛惜生命,不嗜殺戮的美德。書經˙大禹謨:與其殺不辜,寧失不經,好生之德,洽于民心。老殘遊記˙第十一回:上天有好生之德;天既好生,又是世界之主宰,為甚麼又要生這些惡人做甚麼呢?
4210. | 在 | ㄗㄞ | ˋ | 家 | ㄐㄧㄚ | 出 | ㄔㄨ | 家 | ㄐㄧㄚ |
在家的修行者。元˙馬致遠˙黃粱夢˙第四折:老身終南山人氏,在此在家出家,蓋了一座團標。亦稱為在家修。
4211. | 民 | ㄇㄧㄣ | ˊ | 惟 | ㄨㄟ | ˊ | 邦 | ㄅㄤ | 本 | ㄅㄣ | ˇ |
人民是國家的根本。書經˙五子之歌: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。元史˙卷一三○˙阿魯渾薩理傳:民惟邦本,傷本以斂怨,亦非宰相福也。亦作民為邦本。
4212. | 功 | ㄍㄨㄥ | 德 | ㄉㄜ | ˊ | 圓 | ㄩㄢ | ˊ | 滿 | ㄇㄢ | ˇ |
佛教用語。本指已經圓滿地完成利他的善行。後引申為事情圓滿的結束。元˙王實甫˙西廂記˙第二本˙楔子:限三日功德圓滿,脫了孝服,換上顏色衣服,倒陪房奩,定將小姐送與將軍。
4213. | 多 | ㄉㄨㄛ | 藏 | ㄘㄤ | ˊ | 厚 | ㄏㄡ | ˋ | 亡 | ㄨㄤ | ˊ |
語本老子˙第四十四章:是故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聚斂越多,損失越大。後漢書˙卷八十二˙方術傳上˙折像傳:感多藏厚亡之義,乃散金帛資產,周施親疏。
4214. | 有 | ㄧㄡ | ˇ | 識 | ㄕ | ˋ | 之 | ㄓ | 士 | ㄕ | ˋ |
有見識的人。後漢書˙卷十˙皇后紀下˙靈思何皇后紀:時有識之士心獨怪之,後遂因何氏傾沒漢祚焉。宋˙蘇軾˙朝辭赴定州論事狀:有識之士皆謂陛下厭聞人言,意輕邊事,其兆見於此矣。
4215. | 同 | ㄊㄨㄥ | ˊ | 氣 | ㄑㄧ | ˋ | 連 | ㄌㄧㄢ | ˊ | 枝 | ㄓ |
同氣,同胞兄弟。見同氣條。連枝,比喻兄弟。見連枝條。同氣連枝比喻同胞兄弟姐妹。明˙湯顯祖˙還魂記˙第十七齣:女冠子有幾個同氣連枝,騷道士不與他工顰妍笑。喻世明言˙卷二十二˙木綿菴鄭虎臣報冤:賈濡道:我今尚無子息,同氣連枝,不是我領去,教誰看管?
4216. | 好 | ㄏㄠ | ˇ | 景 | ㄐㄧㄥ | ˇ | 不 | ㄅㄨ | ˋ | 常 | ㄔㄤ | ˊ |
美好的景物不能常駐。比喻稱心如意的事,往往為時不久。如:好花不常開,好景不常在。亦作好景不長。
4217. | 水 | ㄕㄨㄟ | ˇ | 火 | ㄏㄨㄛ | ˇ | 無 | ㄨ | ˊ | 交 | ㄐㄧㄠ |
為官清廉,不侵擾百姓。語本隋書˙卷七十三˙循吏傳˙趙軌傳:別駕在官,水火不與百姓交,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。公清若水,請酌一杯水奉餞。後比喻彼此毫無關係。如:我平日與他水火無交,他做這事如何會牽連到我?亦作水米無交。
4218. | 水 | ㄕㄨㄟ | ˇ | 天 | ㄊㄧㄢ | 一 | ㄧ | 色 | ㄙㄜ | ˋ |
語本唐˙王勃˙滕王閣序: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。形容水天相連同色,遼闊無邊。宋˙王質˙滿江紅˙生縠平鋪詞:西江上,斗牛相射,水天一色。文明小史˙第二十四回:只見水連天,天連水,水天一色,四顧無邊。
4219. | 月 | ㄩㄝ | ˋ | 暈 | ㄩㄣ | ˋ | 而 | ㄦ | ˊ | 風 | ㄈㄥ |
月暈出現,則知將起風。比喻事情發生前,必有徵兆。宋˙蘇洵˙辨姦論:事有必至,理有固然,惟天下之靜者,乃能見微而知著,月暈而風,礎潤而雨,人人知之。
4220. | 以 | ㄧ | ˇ | 言 | ㄧㄢ | ˊ | 取 | ㄑㄩ | ˇ | 人 | ㄖㄣ | ˊ |
根據一個人的言論來判斷其人品。史記˙卷六十七˙仲尼弟子傳˙澹臺滅明傳: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