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141. | 破 | ㄆㄛ | ˋ | 琴 | ㄑㄧㄣ | ˊ | 絕 | ㄐㄩㄝ | ˊ | 絃 | ㄒㄧㄢ | ˊ |
比喻知音斷絕。呂氏春秋˙孝行覽˙本味:鍾子期死,伯牙破琴絕絃,終身不復鼓琴。
8142. | 虺 | ㄏㄨㄟ | ˇ | 蛇 | ㄕㄜ | ˊ | 入 | ㄖㄨ | ˋ | 夢 | ㄇㄥ | ˋ |
虺、蛇為陰性的象徵,古人認為夢見虺、蛇是生女的前兆。見詩經˙小雅˙斯干。
8143. | 鼓 | ㄍㄨ | ˇ | 盆 | ㄆㄣ | ˊ | 而 | ㄦ | ˊ | 歌 | ㄍㄜ |
比喻遭喪妻之痛。莊子˙至樂:莊子妻死,惠子弔之。莊子則方箕踞,鼓盆而歌。惠子曰:與人居,長子,老,身死,不哭,亦足矣,又鼓盆而歌,不亦甚乎。
8144. | 守 | ㄕㄡ | ˇ | 先 | ㄒㄧㄢ | 待 | ㄉㄞ | ˋ | 後 | ㄏㄡ | ˋ |
承受保持先人的成就,等待後人來承繼發揚。清˙鄭燮˙焦山讀書寄四弟墨:秀才亦是孔子罪人,不仁不智,無禮無義,無復守先待後之意。清˙譚嗣同˙上歐陽瓣薑師書:守先待後,皆有分任之責。
8145. | 事 | ㄕ | ˋ | 以 | ㄧ | ˇ | 密 | ㄇㄧ | ˋ | 成 | ㄔㄥ | ˊ |
事情的成功須仰賴於行事的慎密。韓非子˙說難:夫事以密成,語以泄敗。未必其身泄之也,而語及所匿之事,如此者身危。
8146. | 思 | ㄙ | 過 | ㄍㄨㄛ | ˋ | 半 | ㄅㄢ | ˋ |
所知已超過一半,謂所悟已多。易經˙繫辭下:知者觀其彖辭,則思過半矣。唐˙半矣。
8147. | 持 | ㄔ | ˊ | 橐 | ㄊㄨㄛ | ˊ | 簪 | ㄗㄢ | 筆 | ㄅㄧ | ˇ |
古代帝王大臣有侍從之吏,手提書囊,插筆於頭,以備隨時諮詢或記事。語本漢書˙卷六十九˙趙充國傳:車騎將軍張安世始嘗不快上,上欲誅之。卬家將軍以為安世本持橐簪筆,事孝武帝數十年見謂忠謹,宜全度之。亦作橐筆。
8148. | 投 | ㄊㄡ | ˊ | 奔 | ㄅㄣ | ˋ | 無 | ㄨ | ˊ | 門 | ㄇㄣ | ˊ |
無處可依靠。如:他跋山涉水,費盡千辛萬苦,仍然投奔無門。
8149. | 枕 | ㄓㄣ | ˇ | 中 | ㄓㄨㄥ | 書 | ㄕㄨ |
究竟。始上真眾仙記。
8150. | 毛 | ㄇㄠ | ˊ | 團 | ㄊㄨㄢ | ˊ | 把 | ㄅㄚ | ˇ | 戲 | ㄒㄧ | ˋ |
雜耍團中動物們的表演花招。後比喻詭計﹑圈套。初刻拍案驚奇˙卷三十一:若是毛團把戲,做得不好,非但不得東西,反遭毒手。倒被他笑。
8151. | 法 | ㄈㄚ | ˇ | 不 | ㄅㄨ | ˋ | 傳 | ㄔㄨㄢ | ˊ | 六 | ㄌㄧㄡ | ˋ | 耳 | ㄦ | ˇ |
六耳,六隻耳朵,指三個人。法不傳六耳指道法不可以說給第三個人聽。比喻事情極端祕密,不能給第三者知道。兒女英雄傳˙第四回:白臉兒狼說:這話可法不傳六耳,也不是我壞良心,來兜攬你。
8152. | 殊 | ㄕㄨ | 塗 | ㄊㄨ | ˊ | 同 | ㄊㄨㄥ | ˊ | 歸 | ㄍㄨㄟ |
比喻方法雖不同,所得的效果卻相同。見同歸殊途條。抱朴子˙外篇˙任命:或運思於立言,或銘勛乎國器,殊塗同歸,其致一焉。
8153. | 蒼 | ㄘㄤ | 吾 | ㄨ | ˊ | 讓 | ㄖㄤ | ˋ | 兄 | ㄒㄩㄥ |
春秋時蒼吾繞以妻美好而讓兄。見淮南子˙氾論。比喻不必要的過分謙讓。
8154. | 瞠 | ㄔㄥ | 乎 | ㄏㄨ | 後 | ㄏㄡ | ˋ | 矣 | ㄧ | ˇ |
張大眼睛在後面看。語本莊子˙田子方:顏淵問於仲尼曰:夫子步亦步,夫子趨亦趨,夫子馳亦馳,夫子奔逸絕塵,而回瞠若乎後矣。比喻落後很多,追趕不上。清˙江蕃˙漢學師承記˙卷三˙錢大昕:以漢儒擬之,在高密之下,即賈逵、服虔亦瞠乎後矣,況不及賈、服者哉。亦作瞠乎其後。
8155. | 知 | ㄓ | 古 | ㄍㄨ | ˇ | 今 | ㄐㄧㄣㄦ | 兒 | (變)ㄓ | ㄍㄨ | ˇ | ㄐㄧㄜㄦ |
貫通古今,無所不知。如:老太太可是個知古今兒。兒女英雄傳˙第二十八回:只是這位姑娘,怎的又會這麼知古今兒也似的呢?
8156. | 無 | ㄨ | ˊ | 濟 | ㄐㄧ | ˋ | 無 | ㄨ | ˊ | 主 | ㄓㄨ | ˇ |
既沒有人幫忙,也沒有主意。形容到達絕境地步。西遊記˙第十五回:若到那無濟無主的時節,可以隨機應變,救得你急苦之災。
8157. | 生 | ㄕㄥ | 事 | ㄕ | ˋ | 作 | ㄗㄨㄛ | ˋ | 耗 | ㄏㄠ | ˋ |
挑動事端,興風作浪。紅樓夢˙第七十四回:再如今丫頭也太多了,保不住人大心大,生事作耗,等鬧出事來,反悔之不及。
8158. | 讀 | ㄉㄨ | ˊ | 書 | ㄕㄨ | 三 | ㄙㄢ | 到 | ㄉㄠ | ˋ |
眼到、口到、心到,是教人讀書的方法。宋˙朱熹˙訓學齋規˙讀書寫文字第四:余嘗謂讀書有三到,謂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,心眼既不專一,卻只漫浪誦讀,決不能記。
8159. | 騎 | ㄑㄧ | ˊ | 牆 | ㄑㄧㄤ | ˊ | 之 | ㄓ | 見 | ㄐㄧㄢ | ˋ |
比喻心存觀望,態度立場模稜兩可。見騎牆條。清˙江藩˙國朝漢學師承記˙卷八˙顧炎武:故兩家之學,皆深入宋儒之室,但以漢學為不可廢耳。多騎牆之見,依違之言,豈真知灼見者哉!
8160. | 龍 | ㄌㄨㄥ | ˊ | 章 | ㄓㄤ | 鳳 | ㄈㄥ | ˋ | 篆 | ㄓㄨㄢ | ˋ |
不易辨認的古文字。水滸傳˙第一回:照那碑碣上時,前面都是龍章鳳篆,天書符籙,人皆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