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641. | 得 | ㄉㄜ | ˊ | 手 | ㄕㄡ | ˇ | 應 | ㄧㄥ | ˋ | 心 | ㄒㄧㄣ |
心手相應。比喻做事很順利。見得心應手條。
16642. | 得 | ㄉㄜ | ˊ | 不 | ㄅㄨ | ˋ | 補 | ㄅㄨ | ˇ | 失 | ㄕ |
做事所付出的功夫太多,而得到的成果太少。三國志˙卷五十八˙吳書˙陸遜傳:權遂征夷州,得不補失。亦作得不酬失、得不償失。
16643. | 烏 | ㄨ | 衣 | ㄧ | 子 | ㄗ | ˇ | 弟 | ㄉㄧ | ˋ |
世家大族的子弟。清˙孔尚任˙桃花扇˙第十七齣:鬧端陽,正紛紜,水閣含春,便有那烏衣子弟伴紅裙,難道是織女牽牛天漢津。亦稱為烏衣郎。
16644. | 得 | ㄉㄜ | ˊ | 不 | ㄅㄨ | ˋ | 酬 | ㄔㄡ | ˊ | 失 | ㄕ |
形容做一件事所付出的功夫太多,而得到的成果太少。後漢書˙卷八十七˙西羌傳˙論曰:軍書未奏其利害,而離叛之狀已言矣。故得不酬失,功不半勞。亦作得不酬失、得不償失。
16645. | 貌 | ㄇㄠ | ˋ | 合 | ㄏㄜ | ˊ | 行 | ㄒㄧㄥ | ˊ | 離 | ㄌㄧ | ˊ |
表面上兩人很合得來,行動上卻又差異很大。抱扑子˙內篇˙勤求:口親心疏,貌合行離。
16646. | 自 | ㄗ | ˋ | 相 | ㄒㄧㄤ | 魚 | ㄩ | ˊ | 肉 | ㄖㄡ | ˋ |
手足或君臣等關係切近者互相殘殺。梁書˙卷二十九˙高祖三王傳˙邵陵王綸傳:若自相魚肉,是代景行師,景便不勞兵力,坐致成效,醜徒聞此,何快如之。東周列國志˙第七十八回:況叔孫氏君臣自相魚肉,魯之不幸,實齊之幸也。
16647. | 自 | ㄗ | ˋ | 在 | ㄗㄞ | ˋ | 逍 | ㄒㄧㄠ | 遙 | ㄧㄠ | ˊ |
自由自在,無拘無束。封神演義˙第八十三回:烏雲仙與吾有緣,被吾用六根清淨竹釣去西方八德池邊,自在逍遙。無罣無礙。亦作逍遙自得、逍遙自在。
16648. | 自 | ㄗ | ˋ | 負 | ㄈㄨ | ˋ | 不 | ㄅㄨ | ˋ | 凡 | ㄈㄢ | ˊ |
自以為高明、不平凡。多流露高傲自負的態度。兒女英雄傳˙第十八回:姑娘,你且莫自負不凡,把天下英雄一筆抹倒。亦作自命不凡。
16649. | 經 | ㄐㄧㄥ | 綸 | ㄌㄨㄣ | ˊ | 滿 | ㄇㄢ | ˇ | 腹 | ㄈㄨ | ˋ |
經綸,整理清楚的蠶絲,引申為人的學識、謀略。經綸滿腹形容人才識豐富。歧路燈˙第五十五回:我看其人博古通今,年逾五旬,經綸滿腹,誠可為令婿楷模。亦作滿腹經綸。
16650. | 徇 | ㄒㄩㄣ | ˊ | 情 | ㄑㄧㄥ | ˊ | 枉 | ㄨㄤ | ˇ | 法 | ㄈㄚ | ˇ |
受到私情的左右做出違法的事。紅樓夢˙第四回:雨村便徇情枉法,胡亂判斷了此案。
16651. | 躬 | ㄍㄨㄥ | 行 | ㄒㄧㄥ | ˊ | 實 | ㄕ | ˊ | 踐 | ㄐㄧㄢ | ˋ |
親自去實行踐履。清史稿˙卷二七七˙陳璸傳:詔嘉勉,諭以躬行實踐,勿騖虛名。
16652. | 失 | ㄕ | 張 | ㄓㄤ | 失 | ㄕ | 智 | ㄓ | ˋ |
舉止失常,心不在焉。醒世恆言˙卷十六˙陸五漢硬留合色鞋:陸五漢已曉得殺錯了,心中懊悔不及,失張失智,顛倒在家中尋鬧。初刻拍案驚奇˙卷二十九:張媽媽大驚道:怪道他連日有些失張失智,果然做出來。亦作失張倒怪、失張失志。
16653. | 躬 | ㄍㄨㄥ | 自 | ㄗ | ˋ | 菲 | ㄈㄟ | ˇ | 薄 | ㄅㄛ | ˊ |
菲薄,微薄。躬自菲薄指親自儉約,過微薄的生活。文選˙張衡˙東京賦:文又躬自菲薄,治致升平之德。
16654. | 做 | ㄗㄨㄛ | ˋ | 小 | ㄒㄧㄠ | ˇ | 伏 | ㄈㄨ | ˊ | 低 | ㄉㄧ |
卑躬屈膝,低聲下氣。元˙關漢卿˙玉鏡臺˙第三折:我今日媒人根前,做小伏低,教他款慢裡,勸諫的俺夫妻合會。元˙無名氏˙黃鶴樓˙第三折:你若是做小伏低,我著你活撥撥的遠趁江湖。亦作伏低做小、服低做小。
16655. | 傲 | ㄠ | ˋ | 雪 | ㄒㄩㄝ | ˇ | 凌 | ㄌㄧㄥ | ˊ | 霜 | ㄕㄨㄤ |
不畏寒冷。比喻雖處逆境,亦能堅定不移。清˙錢泳˙履園譚詩˙總論:如松柏之性,傲雪凌霜;桃李之姿,開華結實。亦作傲雪欺霜。
16656. | 翻 | ㄈㄢ | 臉 | ㄌㄧㄢ | ˇ | 無 | ㄨ | ˊ | 情 | ㄑㄧㄥ | ˊ |
生氣不留任何情面。如:他真是一個翻臉無情的人。
16657. | 名 | ㄇㄧㄥ | ˊ | 從 | ㄘㄨㄥ | ˊ | 主 | ㄓㄨ | ˇ | 人 | ㄖㄣ | ˊ |
事物應以原主的或原來所在地方的名稱為名。穀梁傳˙桓公二年:孔子曰:名從主人,物從中國。故曰郜大鼎也。
16658. | 臨 | ㄌㄧㄣ | ˊ | 危 | ㄨㄟ | ˊ | 不 | ㄅㄨ | ˋ | 顧 | ㄍㄨ | ˋ |
遇到危難時能挺身而起,不猶豫、回顧。三國志˙卷四˙魏書˙三少帝紀˙陳留王奐紀:和、琇、撫皆抗不撓,拒會凶言,臨危不顧,詞指正烈。周書˙卷三十四˙趙善等傳˙史臣曰:自三方鼎峙,群雄競逐,俊能馳鶩,各吠非主,爭奮厲其智勇,思赴蹈於仁義,臨危不顧,前哲所難。亦作臨危不懼。
16659. | 臨 | ㄌㄧㄣ | ˊ | 危 | ㄨㄟ | ˊ | 不 | ㄅㄨ | ˋ | 撓 | ㄋㄠ | ˊ |
遇到危難時能堅定意志,不屈不撓。周書˙卷四十六˙孝義傳˙李棠等傳˙史臣曰:
16660. | 觸 | ㄔㄨ | ˋ | 目 | ㄇㄨ | ˋ | 警 | ㄐㄧㄥ | ˇ | 心 | ㄒㄧㄣ |
眼睛所見,令人心存警惕。野叟曝言˙第十一回:如今也不上岸了,就隨船回去,還打帳帶了師兄棺木,一來觸目警心,免得再萌邪念;二來也了我二人十年來相處的情分。黃繡球˙第十六回:我這樓上,預備將來給學生們住宿,就又用了陸機志士多苦心的一句詩,題了這三字,好叫他們觸目警心。